武術源流

祖師譚義均上京赴考於回鄉途中路經福建九蓮山少林寺,巧遇至善禪師,並有感而發將其遭遇告之,乃懇請禪師立入門下,禪師見義均公誠心求技及感到祖師忠正謙厚,故收祖師為徒於少林寺學武。祖師譚義均於少林寺隨至善禪師習了六年多功夫,學得三展拳、五形拳、鐵線拳,鐵包金棍及少林秘技,及後學成下山,返回沙塘鄉並將所學傳授予鄉中子姪,而以義均公之子譚讓、姪兒譚安反譚建興最為出眾,及後人各人都能自立門戶設舘授徒。

而當時禺北高山鎮一帶都是學習本門拳術,故發展名為譚家三展拳。此後繼譚安以後,則以譚敏最能發揚譚家武術,譚敏在幼時因生性頑劣好勇鬥狠,所以祖父義均公恐怕孫兒學成武藝後會惹事闖禍,故向子姪告誡不可傳授武技予譚敏,就連授武時更閉門施教免被譚敏看見,而譚敏卻爬上瓦面偷學義均公之武藝,每日更獨自到龍歸寺開腰馬練習拳技,而寺的古樹及石鼓都是其練技的天然器具。到譚敏十七歲時武藝已非常了得,而義均公及眾人都全不知情,一天正值沙塘鄉外的石龍墟墟期,例必聚集很多江湖賣藝的人擺檔,而譚敏則最愛到墟場看人賣藝,當中正好有鼎鼎大名的鐵橋三,當他在耍其拳技時,譚敏卻評之略疏,鐵橋三聽出少年能道出其漏洞,想必出身武學世家,即向圍觀者查問其底細,得知為譚家三展譚義均之孫兒,念及同門便往造訪譚義均,並欲告之譚敏之不是,途中巧遇譚敏回家,譚敏卻認得此人為鐵橋三,鐵橋三更直斥其非,並道明來意。譚敏為怕被家人知其偷練武藝,便向鐵橋三說出自己並非順口開河,大可一起研究是否屬實,而譚敏知其鐵橋三混號,故特以橋手相會,定了來一次君子橋,而鐵橋三得知其出身名門必有一定底子,故全力以赴比較,最終譚敏略勝一籌,鐵橋三亦拜服而回,比武之事傳到義均公耳邊,義均公趕至,鐵橋三已遠去,問及譚敏和盤托出偷學的經過,義均公聽得孫兒有如此毅力自練並有此成果,故決意全力向孫兒傳授譚家秘技。譚敏得祖父親自傳授,比以往只知蠻練而不知其解更明白到譚家三展拳術的奧妙之處。

當譚敏得悉洪家名手洪熙官在白雲山景泰寺暫居,為追求武學的更高景界,譚敏更特拜訪求教,而洪熙官見譚敏如此熱衷武學,便收為門下,追隨洪熙官學武三年,過後譚敏的拳法更上一層樓,及後於廣州城設舘授徒,以譚家三展拳,洪家拳術及鄒家八卦棍為號召,此時譚敏聲名更盛。

一日譚敏正於舘內練功,有一武狀元乃旗下人受其練功時之聲音所擾,便派人干涉,卻被譚敏稱於理不合,眾人歸返告知。武狀元大怒,更連同武師們欲教訓譚敏,但數招後武狀元不敵譚敏給打敗,同行武師落荒而逃。當時全廣東省都知譚敏之雄風,而每逢喜慶佳節,鍾卓南未到,戲班更絕不開鑼,以示尊敬。而鍾卓南於廣州高要縣南村第十二分館立冼均為徒,而在其弟子中則以冼均最得真傳,及後冼均在抗日勝利於港九魚業總商會當教練及於油麻地設舘授徒以發揚譚家三展武學為已任。先嚴譚國華於油麻地拜冼均師尊為師。